更新時間:2023-07-17 17:20:21點擊:
作者 | 弗雷迪
2023年7月13日,隨著SAG-AFTRA(美國演員工會及廣播電視藝人聯(lián)合工會)與好萊塢制片公司的勞資談判宣告失敗,一支由演員和編劇集結成的“復仇者聯(lián)盟”正式成立。
演員和編劇們斗爭的不僅是難以對抗通脹的薪資水平,還有制片方已經盡為人知的“武器”——人工智能,擔憂AI的快速發(fā)展可能搶走大部分影視從業(yè)者的工作。
(來源:環(huán)球網)
這不僅是好萊塢63年來首次全行業(yè)罷工,也被認為是人類抵抗人工智能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,聲勢之浩大,堪稱“活久見”。
好萊塢名導諾蘭剛上映的新片《奧本海默》正在宣傳,幾位主要明星在首映式僅僅露了個臉旋即離開現場轉而去參與罷工。敬業(yè)的演員也明白立場的特殊性,可以做到一面為資方宣傳新片,一面給制片方“甩臉子”。
如果前兩個月編劇們的集體罷工顯得雷聲大雨點小,那么現在演員與他們站在同一戰(zhàn)線,資方需要權衡談判桌掀翻后帶來的嚴重后果——數千億美元娛樂產業(yè)的停滯。
這是一個即使美國政府都不敢輕視的事件。
全世界都在關注。
01
演藝從業(yè)者在擔憂什么?
13日一早,許多好萊塢演員和編劇到網飛、派拉蒙、華納兄弟和迪士尼公司總部外集會抗議。
起因是此前一份為期三年的合同到期,美國演員工會-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(lián)合會與代表迪士尼、網飛、亞馬遜等雇主的電影和電視制片人聯(lián)盟之間的談判破裂。
這是美國60多年來,好萊塢兩大工會首次同時罷工。
但這并非AI第一次讓影視從業(yè)者發(fā)出過抗議。
5月2日,美國編劇工會已經開始罷工。編劇梯隊也有顯著的頭部效應,大部分編劇并未得到滿意的報酬。
除了要向片方爭取更好的報酬之外,編劇在為自身利益或將在更長遠的未來被剝奪作斗爭,人工智能是這一漩渦中的核心。
現在或者不遠的將來,AI可以輕易復制優(yōu)秀編劇的寫作風格,借用知識勞動成果再度產品化,成本只會更低,效率只會更高。對于中低水平以下的編劇,他們的單位勞動價值無疑會被壓低到極致。
說白了,這個行當的頭部效應會越來越嚴重,會導致嚴重的人才流失。
為了“逆轉未來”,編劇們下定決心要將AI“滅霸”掐死在搖籃里。
然而,片方也不是有錢的二傻子,一個成熟的AI工具要比編劇演員“聽話”得多,幾乎能做到予給予求。
一種編劇公式,只要觀眾愛看,按照資本的邏輯,就應該進行大量的復制,直到膩了為止。
編劇還多少有些個人藝術追求,如果不愿被壓榨,雙方利益也就不再趨同。
演員對AI有多大仇怨?
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(lián)合會代表超過十六萬人,包括銀幕演員、廣播記者、播音員、主持人和特技演員。AI虛擬人方興未艾,但非交互型的CG虛擬形象在好萊塢電影里已經是屢見不鮮了。
如今虛擬形象大多能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,比如AI換臉。效果雖然惟妙惟肖,但如果未經過本人授權就加以開發(fā)利用,是對肖像權的褻瀆,而本人并沒有從中獲益。簡單的技術操作卻可能給演藝明星動輒上千萬的收入帶來巨大威脅。
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如萊昂納多·迪卡普里奧,甚至只需要在電影里露臉數秒,也能給票房增加不少收入。先天的資源稟賦和幾十年的演藝生涯積累的口碑,怎么可能會允許制片方低成本地進行復制和利用。
從工會提出的要求中可以看出,演員作為支撐整個影視娛樂產業(yè)的支柱,其存在不能被人工智能技術替代,應該在畫面中繼續(xù)保持表演的真實性。
這次“珠聯(lián)璧合”的罷工如果越拖越久,必將波及美國支柱型產業(yè)。
眾多電影和電視制作被迫停止,那么攝影師、布景設計師、制片助理及片場其他工作人員的生計都將受到影響。此外,依賴影視產業(yè)的餐飲、酒店和干洗店等收入也可能因此下滑。
據報道,這次大罷工或使美國價值1340億美元的美國影視業(yè)陷入停頓。
但制片方依舊想把演員和編劇趕回談判桌上。
02
“黑鏡”時刻
AI變革已經發(fā)生,趨勢無法避免,而影視行業(yè)接受顛覆的時間比許多產業(yè)要快上不少。
時至今日,AI已經與電影劇本創(chuàng)作、后期制作、宣發(fā)到觸達觀眾的流程實現了深度結合。
流媒體巨頭Netflix是最早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到業(yè)務中的影視科技公司。算法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來嘗試預測觀眾偏好,來提供個性化的觀看建議。
據估計,僅Netflix推薦算法每年的價值就能達到約10億美元。
電影投資往往是對票房的賭注,高預算電影往往不乏“翻車”記錄。為了降低風險,制作片方逐漸養(yǎng)成了數據驅動的制作思維。
現在,在流媒體平臺上那些觀看時長最多的電影,往往是通過精心設計,有足夠數據來證明用戶會喜歡觀看的電影。
比如某些情節(jié)橋段的設計,如果在統(tǒng)計意義上被證明對觀眾不夠吸引,那么觀眾就會停止觀看,一昧嘗試違背用戶畫像的創(chuàng)作行為,可能會導致平臺消費粘性的降低。
基于此,包括創(chuàng)作端,也已經被覆蓋在數據驅動的飛輪里運轉。
另一方面,制片方也希望能夠以自動化的方式來降低制作成本。簡而言之,如果能在作為成本大頭的演員開支上繼續(xù)摳門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這正是演員極度不希望發(fā)生的事情,與編劇們的訴求類似。
擁抱技術變革,哪怕未來只是授權肖像權和聲音,相當于在自己身上替資方劃開了道口子,任由舔血,演員的表演價值會隨著技術發(fā)展被壓縮。
而到時候,制片方只需要“正確”的臉、聲音以及劇本,就能低成本的制作出一部配合用戶需求的爆款電影。
(來源:Netflix)
在《黑鏡》最新一季的第一集中,女主角瓊發(fā)現,一家廣播網絡正在通過女演員薩爾瑪·海耶克重現她的生活,后者將自己的數字圖像出售給AI軟件。這一集揭示了演員們對人工智能影響、Deep fake技術的應用及對其職業(yè)生涯影響的擔憂。
Deep fake是一項人工智能技術,可以創(chuàng)建或處理看起來和聽起來很逼真但不真實的圖像、視頻和音頻。在2019年Netflix投資制作的《愛爾蘭人》中,即讓已經年逾古稀的羅伯特··德尼羅看起來像個中年男人;還有在《速度與激情7》中復活已經過世的保羅·沃克,均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。
(來源:電影《愛爾蘭人》)
可如果Deep fake從實現“復活”到作為一種創(chuàng)作工具被常態(tài)化使用的話,藝術創(chuàng)作的趣味明顯打了折扣。即便真的節(jié)省成本至此,未來如果演員以一種不真實的方式參與影視制作中,消費者未必肯買帳。
哪怕技術再牛,也需要考慮觀眾是否能接受。對真實性,以及通過演員表演傳遞出的情感價值予以否認的話,制片廠將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03
全世界都在關注
《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》一書中也提到,重要技術發(fā)展往往能引發(fā)經濟、社會的巨大變革,但一開始整個社會并非能完美適應技術浪潮,其中發(fā)生一些產業(yè)的衰退和人員流動,也會給經濟轉型帶來沉痛的代價。
制度的作用,是平衡兩者之間摩擦的潤滑劑。在深刻意識到AI技術迅速進步,其不正當使用可能帶來嚴重后果之后,當前全世界都在加快人工智能監(jiān)管。
比如這周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(lián)合公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,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(jiān)管,明確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總體要求。其中也提到要求尊重數據來源和個人信息的合法性,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。
此前西方已經有不少社交名人受到過AI換臉技術的困擾。由于可以以假亂真,重要公眾人物形象會被利用來傳播不實信息和影響輿論,甚至侵犯他人的隱私和尊嚴。
這次罷工,是從業(yè)人員和技術浪潮的一次直接碰撞。美國當前也在極力避免衰退,又恰好發(fā)生這攤子事兒,最后是否會給經濟帶來什么代價不得而知,只能說拖得越久,兩百多萬人的生計可能會面臨威脅,其中大部分公司體量還非常小。
雖然最終資方可能還是會退回到談判桌,快速達成協(xié)議以繼續(xù)制作電影,但AI技術應用帶來的隔閡已經無法回避。
如何依賴制度解決人工智能和影視從業(yè)者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矛盾,以及將形成什么樣的共識,會為其他會受AI影響的產業(yè)轉型提供一些思路。(全文完)